传统支具工艺制作支具要经历好几个步骤:取石膏阴型一灌石膏阳型一修整阳型一支具半成品制作一患者试样一修改完成。
石膏绷带浸湿后在患肢上缠个三四层,待固化后就能获得一个空心的患肢模型(阴型),哪里不能受力哪里需要提高强度都用记号笔标注好,灌注成实心模型(阳型)后就是患肢的立体造型了,而之前所做的记号也印到了阳型上。矫形师会比照着阳型设计制作出支具样品,根据患者的佩戴体验修改成型。
3D打印技术可以说为康复支具领域带来了一场“变革”,不过原来的“雕刻师”也就是矫形师依然肩负重任,他们需要与设计师一起探讨和把关3D支具的结构、材料等。
脊柱侧凸传统支具(上)VS 3D支具
1.比速度
3D支具扫描一下即刻打印成型,而传统支具的制作要先取空心模型,再灌注成实心的,患者试戴半成品后还要再打磨修改,一来二去花费的时间自然多了。比如一个踝足支具传统方法需要3天,打印只需6-7小时。
2.比精准
传统支具从石膏绷带到阴型、阳型再到成品,完全依靠矫形师手工操作,需要受力和施压的地方是用记号笔标记的,还要再转印,经过一番倒腾难免会有一些误差。而3D支具直接扫描患肢打印,还可结合CT、磁共振的检查数据,精准度更胜一筹。
3.比效果
正因为3D支具精准的设计和制作,它的贴合度更好,更懂得哪个部位应该给予足够的强度,哪个地方应该重点支撑,让患肢得到更人性化的固定。
4.比舒适
在传统支具的制作过程中,矫形师会在支具上留出一些小孔便于透气。3D支具在正式打印成型之前,可以设计出造型各异的孔洞,有孔状的也有长条形的,大大减轻了支具的重量,佩戴起来也更加舒适透气。
5.比外观
传统的支具外观单一,就是白色带孔的塑料造型。而3D支具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定制出各种颜色,随着它的日渐成熟,还能为小患儿定制卡通图案的支具,给枯燥的康复增添了一份趣味。
在不久将来,3d打印医疗器械有望实现全身定制